超市老板选择中岛双面货架的核心原因在于其能利用空间、提升商品展示效率并优化顾客购物体验,尤其适合中型及大型超市的布局需求。以下从空间利用、陈列优势、顾客动线、运营成本、场景适配五个维度解析其核心价值:
一、空间利用:坪效提升的 “黄金搭档”
1. 垂直与水平空间双优化
双面陈列设计:
单个货架可同时服务两侧通道,相比单面货架节省50% 的货架立柱占用面积,同等面积下可陈列2 倍商品量。例如:
传统单面货架:每米长度仅能展示一侧商品,通道间距需≥1.2 米;
中岛双面货架:每米长度两侧均可陈列,通道间距保持 1.2 米时,实际陈列效率提升 100%。
顶部空间延伸:
货架高度通常为1.8-2.2 米(适配超市层高),顶部可增设层板或灯箱,用于陈列促销品或公司宣传,不浪费垂直空间。
2. 灵活分割大平层
在无立柱的大空间超市中,中岛双面货架可作为空间隔断,将开阔区域划分为明确的商品分区(如食品区、日用品区),避免顾客视觉疲劳,同时提升空间利用率。例如:
800㎡超市使用中岛货架后,可新增15-20 组陈列单元,相当于增加 30-40 延米的陈列长度。
二、陈列优势:商品曝光与销售的 “催化剂”
1. 双面展示,双倍曝光
同一商品可在两个方向展示,曝光率提升 50% 以上。例如:
饮料货架双面陈列时,顾客从左右两侧均可看到新品,相比单面陈列的转化率提高 30%(数据来源:超市设计研究院)。
可差异化陈列:
一侧主推高毛利商品(如进口零食),另一侧陈列引流商品(如民生必需品),引导顾客双向停留。
2. 分层陈列逻辑清晰
黄金视角区(高度 1.2-1.6 米):陈列主力商品、高单价商品(如护肤品、礼盒装食品),利用人眼平视习惯提升销量;
上层区(高度 1.6-2.2 米):放置库存备份、大规格商品(如家庭装纸巾),或通过堆头陈列营造促销氛围;
底层区(高度 0.3-1.2 米):陈列易碎品、重商品(如饮料、粮油),降低取放风险。
3. 组合陈列激发连带消费
相邻货架可打造场景化组合:
例如 “厨房区” 中岛货架,一侧陈列调味品,另一侧陈列餐具、清洁用品,顾客完成 “选购调料→搭配工具” 的一站式购物,连带率提升25%(某连锁超市实测数据)。
三、顾客动线:引导深度逛店的 “隐形推手”
1. 延长停留时间,增加购买机会
中岛货架形成回型 / 网格型动线,引导顾客从入口→主通道→中岛区→收银台循环流动,避免 “直奔目标商品后快速离店” 的行为。
研究表明:顾客在中岛区的平均停留时间比主通道长1.5 倍,且非计划性购买占比达 60%(来源:AC 尼尔森超市消费报告)。
2. 降低视觉疲劳,提升购物体验
双面货架的通透感优于单面高货架,顾客在通道中可看到对面商品,减少 “封闭巷道” 的压抑感,尤其适合层高较低的超市(如层高 3 米以下)。
货架间距保持1.2-1.5 米时,两人可并排通行,避免拥挤,提升购物舒适度。
四、运营成本:降本增效的 “实用之选”
1. 采购与维护成本低
标准化生产:中岛双面货架多为工厂预制,单价相比定制货架低10%-20%,且安装便捷(模块化组装,无需专业团队)。
耐用性强:主体采用冷轧钢材质(厚度≥0.8mm),表面静电喷塑处理,抗腐蚀、耐碰撞,使用寿命可达5-8 年,降低更换频率。
2. 补货效率提升
货架两侧均可操作补货,员工无需绕至背面,单组货架补货时间缩短30%。例如:
传统单面货架补货需从通道一侧进入,中岛货架可从左右两侧同时作业,适合高峰期快速理货。